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
环责险类似于交强险,投保了这一险种,就是一种责任、一种保障。国家大力加码构建环责险制度2006年以来,我国多次出台相关文件明确要求建立环责险制度,并就此开展了环责险试点。
我国环境污染责任强制保险产品主要设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我国市场上已经推出的环境责任强制险保单大多只是保险公司将国外环境责任保险产品稍作修改后的产物,在中国不接地气。第四、政府支持力度不足。高风险企业则认为保险赔付金额太低,相比损失是杯水车薪,不值得投保。环责险:为环保上一道保险推行环责险,犹如给环境保护上了一道保险。有污染风险就应该有保险,百姓的利益才能得到保护。
2008年起,太平洋财险、人保财险、平安产险等财险公司参与推广该险种。中国环保在线认为,在国内,类似准公共品的强制责任保险,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法律和成熟的商业机制作支撑,还应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考虑对企业经济压力的影响和对保险公司税收优惠等因素,在试点中不断实践和完善,才可望行稳致远。但国有监测机构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大部分的监测机构由于长期的垄断地位造成市场服务意识僵硬、缺乏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自主扩张能力较差,盈利能力不足。
目前,国有监测机构凭借其垄断优势占据了55%以上的市场份额,而民营监测机构起步较晚,资本实力小,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市场份额接近10%。对其进行技术指导既是正常履职,避免了渎职失职风险,也有利于帮助第三方检测企业提高业务水平。民营机构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之一,民营第三方监测机构未来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至2014年,中国环境监测市场从82亿元增长至196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4%。
当前因覆盖面广和监测深度等因素,污染源监测产业份额最高,14年占监测市场约为49.24%,11-14年的复合增长率约为25.95%。此外,加强对第三方检测企业的质量控制,成了如今业界的一致观点。
如果不规范,就是没到现场,连监测仪器的采样口都没开就可以出报告。业界资深人士杨斌说,但是转变可能需要有个过程,市场化、社会化服务的推动进度怎样,是大家比较担忧的。环境质量监测产业份额位居第二,14年占监测市场约为36.25%,11-14年的复合增长率约为20.79%。能否挤掉数据水分而公众聚焦的监测数据造假问题能否通过市场的力量荡清,目前依然是一个问号。
一方面,第三方检测企业监测能力的形成需要时间积累,打造技术过硬的监测队伍不是朝夕之功。第三方检测机构同样面临着监测数据的诚信危机。大家都感觉到很兴奋,以前必须靠关系、走门路做的一些事情,现在通过社会化服务,可以靠自己的技术、能力去竞争了。目前,十三五环保规划是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预示着我国环保行业正在迎来以环境质量监测为主的里程碑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很多监测工作具有连续性,特别是一些趋势分析需要追溯历史数据。同时,政府投入占比从64.71%降至45.82%,呈逐年降低趋势。
很多第三方检测企业的经营遭遇瓶颈,面临队伍不稳定、投资收回慢等实际困难。放得开也要管得住但客观分析,到目前为止,环境监测的市场潜力并未完全被挖掘。
我国各类对外开展检验监测服务的实验室资源总量约为2.8万多家,但大部分都为国有。福建一家知名监测公司负责人坦言:第三方监测主要的问题,和国有监测站面临的问题是差不多的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环境监测包括企业日常监测、项目验收监测、环保部门的执法、监督性监测等。对有意弄虚作假监测数据的行为零容忍,使其一次失信,处处受制。未来受益于需求带动,环境监测市场将会进一步扩大,而提供服务的第三方环境监测市场也会进一步增长。但国有监测机构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大部分的监测机构由于长期的垄断地位造成市场服务意识僵硬、缺乏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自主扩张能力较差,盈利能力不足。
目前第三方检测企业所承接的主要业务,还只是环保部门直属监测机构原来负责的传统业务,如三同时验收监测,水、气自动站运维等。很多第三方检测企业的经营遭遇瓶颈,面临队伍不稳定、投资收回慢等实际困难。
业界资深人士杨斌说,但是转变可能需要有个过程,市场化、社会化服务的推动进度怎样,是大家比较担忧的。对其进行技术指导既是正常履职,避免了渎职失职风险,也有利于帮助第三方检测企业提高业务水平。
只有每年的数据都真实、准确、可靠,发现的规律才有价值。面对已成规模的环境监测市场,为防范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发生,必须加强市场监管,深入第三方检测企业开展质控检查。
同时,政府投入占比从64.71%降至45.82%,呈逐年降低趋势。但在十三五期间,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将由污染源监测为主的阶段,转向环境质量监测为主的阶段。在这由环境监测站主导的单一管理体制下,其中的数据造假等问题早已是业界知晓的沉疴,不仅有媒体曝光,而且环保部及地方环保部门多次点名通报。福建一家知名监测公司负责人坦言:第三方监测主要的问题,和国有监测站面临的问题是差不多的。
在这个市场里,规范和不规范的做法,成本最多相差十倍。北京市城市排水监测总站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总监范云慧说。
从这个角度来说,开放给第三方,他们的积极性是很强的。2014年,环境监测仪器整体销售额达到196.4亿元,实现1114年的复合增长率约为22.14%。
惟有如此,第三方检测企业才会敬畏游戏规则,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作为环境治理的基础,环境监测行业在十二五期间的政府高度重视下,形成了以大气、水等污染源监测为主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络。
未来我国的民营第三方监测机构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可以力争与外资监测机构平分第三方监测市场。放得开也要管得住但客观分析,到目前为止,环境监测的市场潜力并未完全被挖掘。此外,加强对第三方检测企业的质量控制,成了如今业界的一致观点。第三方检测机构同样面临着监测数据的诚信危机。
一方面,第三方检测企业监测能力的形成需要时间积累,打造技术过硬的监测队伍不是朝夕之功。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第21条规定,经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认定的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接受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督检查。
一来监测站人力不够。能否挤掉数据水分而公众聚焦的监测数据造假问题能否通过市场的力量荡清,目前依然是一个问号。
第三方检测企业在生产业绩不佳、资金周转压力大的情况下,就有可能采取数据弄虚作假等手段降低成本,甚至出现监测人员不去现场,只是依据历史资料编报告书的极端事例。我国各类对外开展检验监测服务的实验室资源总量约为2.8万多家,但大部分都为国有。